铮铮有风骨,灼灼自芳菲。4月3日,新万博 禾风文学社在社团指导教师张珍珍、牛伟利的组织下,如期开展了以“风骨气韵 流转传承”为主题的学研活动课。
活动伊始,张珍珍老师首先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对“风骨”一词的理解,随后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补充。通过指导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风骨”一词最初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来形容人物,大约始于汉末。此后“风骨”二字含义不断深化,“风”强调精神气质,“骨”偏重骨格形态。历经千年的语言衍化,如今的“风骨”已由最初的简单含义延展出许多文化指代,指人则为刚正的气概、凛然的风度,指物则为刚健遒劲的格调等。风骨已然与气象、气势、气韵、气度、气节、气质等相关联。
接着,张珍珍老师鼓励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说说自己认为与风骨有关的的人物或诗文。同学们热情高涨,畅所欲言,从大禹、孔子、孟子、屈原,聊到李白、杜甫、文天祥、岳飞、再到林则徐、鲁迅、秋瑾、张桂梅等等。两位指导老师随后带领同学们观看了与“建安风骨”、“魏晋风骨”以及历史上的“文人风骨”有关的纪录短片,以便让同学们更直观深入地了解带有“中国风骨”的文化符号。
最后,两位指导老师临时起意,让同学们以“风骨”为题,结合活动课上老师所讲内容与自己的理解,当场构思立意,形成作文思路,拟写作文提纲,如此,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写作思维。
此次学研活动课,两位指导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由历史上一代代文人志士丰满起来的“中国风骨”。文人风骨的表现不一而足,但忠于自己的国家,对普通大众怀着一颗挚热的爱心,为正义敢于献身忘死,或殷殷之情,或慷慨激昂,这是真正的中国文人在历史长河之中留给我们的身影,也代表着中国文人的风骨。文人风骨,浩气长存,令人仰慕。相信同学们将继续传承历史风骨,铭记这些文化符号。风骨气韵将会流转传承,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供稿:张珍珍 邢明瑞 审核:李保王 责编:岳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