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实处,引导中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举行周一升旗仪式,仪式由学生处副主任张明主持,我校党委书记、校长谢启平和全校师生参加升旗仪式。
年级主任、班主任组织学生到操场指定位置集合后,升旗仪式准时开始。国旗护卫队精神抖擞、迈着整齐坚定的步伐向升旗台前行,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校学生服装统一,队列整齐,肃穆行注目礼。
升旗后,学生代表高二(4)班刘国鸿同学做了主题为“勤”的演讲,以英国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举例阐释“知识改变命运”,鼓励在场同学努力学习,实现人生价值。
接着,谢校长带领一中学子学习《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青年一代勇担重任、砥砺自强、拼搏奋斗,一定能跑出更好的成绩,谱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篇章,勉励新万博 学子为强国而努力学习。
附:新万博 校党委书记校长谢启平在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
激励新万博 学子勇做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同学们:
今天,我在讲话之前,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能够进步?”你们可以思考一下,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我的答案是:“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因为一代更比一代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
同学们,你们这一代终会超过我们这一代,成为一代新人。那么,你们如何才能真正成为一代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呢?让我们重温一下我们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名言金句:
1.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
2.
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
3.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4.
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5.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6.
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7.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责任,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8.
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9.
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吧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
10.
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
11.
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12.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
13.
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打药,该整枝就整枝。
14.
让青春成为中华名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15.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
1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
同学们,习总书记的讲话,句句肺腑之言,对我们谆谆教诲,寄托着殷切期盼。习总书记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本青年成长的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父亲习仲勋曾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在习仲勋身上,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身处逆境,无论是在老区还是在特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革命风骨初心不变,毛主席曾给他亲笔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父亲的奋斗经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影响极其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身上继承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正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是坚定我们信仰信念的领航灯塔。
在当年上山下乡的全国知青中,习近平总书记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他插队去的陕北是全国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1969年上山下乡的时候,习总书记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当地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连肚子都填不饱。试想,一个在北京长大的15岁少年,孤身来到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坡,其中有多少困难、多少委屈需要他去面对、需要他去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1995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他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是不换肩的。到1975年末,当初来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知青院子变得冷冷清清,居住的窑洞也变成了冰房冷灶。但他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依然是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不但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完全是一付“铆足劲扎根干”的心态。这种坚忍不拔,这种志存高远,这种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稳健淡定,格局何其大度,胸怀何其宽广!
现在看,这些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恰恰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穿石般的至高境界。也使他从小就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热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对改变国家、人民、民族的命运增添了毅然决然的抱负和担当。
同学们,“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青春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青年时代打下的学习基础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同学们,我们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人文素养。“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同学们,新时代的广阔舞台,呼唤着我们;青春前行的步伐,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我们只有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才能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同学们,以德立身,以才立业。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让我们高举习总书记伟大的思想旗帜,努力学习,勇于拼搏,锤炼品德。做一名知行合一的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我坚信,你们必将成为我们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脊梁!